close

        新調的六龜土天然漿釉,在經過一星期馬不停蹄的試燒之後,終於找出屬於它自己的燒成曲線了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使用天然的物料經常是這樣,因為每批原料來源不同,即使是同一地區生產,也總是同中有異。就以這六龜土來說,我一共取了三批,前後時間是六年,取土的點相差十幾公里,您說這會一樣嗎?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所以每次一桶釉藥即將用完的時候,我就又得拆開另一包開始實驗,從最基本常用的燒成曲線試起,運氣好的話,一次搞定,運氣不好,可能十天半個月都不合我意;當然,這中間還包括了泥漿的濃度和上釉的厚薄,有時候,甚至還要加一點木灰去讓它甦醒一下......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這試釉期間,有時候更換了不同的燒法,也會出現一些有趣的釉色,如果有特殊性,我會把它記錄下來,或許有朝一日,這也會變成我的新釉色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不過大部分都是平平無奇啦!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有時候開窯之後不滿意,我可能會試著整窯原封不動再燒一次,像下頭這兩件,其實是同一個杯子,只是又多燒了一次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有時候釉上得太厚或溫度過高,就會產生讓人遺憾的結果。看似光彩亮麗的外表,其實已經受了嚴重的內傷.....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試釉的時候,我習慣會用一些旋坯的杯子參雜著我手做的作品來燒,這樣可以減少一些我手做的耗損。可經常發生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,例如最美的通常是旋坯的杯子或是流釉沾黏的作品,也就是閩南話俗諺說的:豬沒肥,去肥到狗.....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像這件兔毫,多美啊!可惜是旋坯...............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而手做的杯子,品相總是差一些....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您一定覺得奇怪,啊不就同樣的釉藥,同一窯燒,怎會差那麼多?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是這樣,這牽涉到坏體本身土胎含鐵量多寡的問題,還有土質顆粒粗細,耐溫度(例如瓷土和陶土),這都會影響到釉藥燒成的結果,對初學者來說,這是最難搞定的課題.....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所以以前的人說燒窯做陶是:一火,二土,三手藝,因為沒有精準的火候和土胎的選擇,再高明的陶作手藝都是枉然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不過我說的這些,在現代陶藝發展裡似乎已經是落伍的,尤其西風東漸之後,外國的狗屎幾乎都變成香腸了呢!可大家別忘了,在我們燒成汝窯青瓷和建窯黑釉的年代,歐洲人還在茹毛飲血呢!

        當然,這話題可不能說得太深入,因為沒準又要找罵挨,誰讓我們現在是非主流哩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