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 圖片 015.jpg

      排完最底下的兩層只上釉未蓋匣缽的作品之後,接下來就是第三層的匣缽層,也是此次柴燒的重點,而挑戰,剛要開始。

      圖片 013.jpg

      怎麼說?OK,這樣說好了,柴窯釉燒和一般柴燒不同的地方是:除了待燒作品需要素燒及上釉之外(一般柴燒都是土坯且不上釉,所以排窯速度快很多),為了避免窯燒過程中落灰影響釉色,所以必須以匣缽覆蓋之,這不是我發明,而是中國從漢朝開始就這樣燒製重要的陶作,至於一般不上釉,隨意落灰的,大都是一般日常生活用品,如甕缸之類。

      圖片 014.jpg 

     或許您會問,那哪些古代的陶作是蓋著匣缽釉燒的?喔,您數得出來的,官哥汝定鈞,甚至於元明青花,五彩.....只要上了釉藥的,幾乎都是,您只要上一趟故宮,眼裡看見的陶瓷古董,都是這樣燒出來的,而唯一看不見的是:自然落灰的柴燒作品。

      這或許您又要問了,我怎麼知道故宮裡的陶瓷作品都是柴燒的?哈哈,這道理很簡單,因為古代沒有瓦斯窯和電窯唄!除了用木柴做燃料,您告訴我,還能怎樣燒?

      圖片 021.jpg

      所以為了不讓落灰影響釉色,匣缽絕不可少,照片上您看到的就是我研發出來的匣缽,和古代的匣缽略有不同,但功能卻是一樣的,每個匣缽裡就是一件茶碗作品,或青瓷或黑釉或者天青目瓷。

      圖片 016.jpg

      和古代略有不同的,是我的匣缽不是用耐高溫的匣缽土做成,而以是一般陶土拉坯所做,所以基本上,這也是一件作品~用來盛放茶渣的茶洗。也就是說,窯燒結束後,這匣缽本身是柴燒落灰的茶洗,而裡面裝著的,是上釉的碗盞,這樣的模式,我叫它:大腸包小腸。

      和一般茶洗不同的地方是我把口緣設計成蓮花瓣,除了有造型,在隔絕落灰之餘,還能兼顧窯燒氣氛的進出,這個發明,不錯吧!

      圖片 020.jpg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又因為這匣缽是一般陶土所做,為了避免高溫時落灰與坏體長石共熔而造成相疊的匣缽沾黏,所以在匣缽之間以稻殼相隔開,為什麼這樣做?因為稻殼灰的熔點是1400度,基本上,我相信我沒有能耐燒到如此高溫,即使有,那所有作品都肯定得掛點.......

      圖片 018.jpg

      本來按照古代精神,應該是匣缽相疊成一落,一落至少六七個,不過請原諒我這是第一次燒,膽子小,擔心燒到一半因為跌太高而倒塌,所以還是分兩層來疊,而這第三層每一落我只放兩個。

      圖片 019.jpg

      可別小看這一落兩個,光是上釉還有匣缽黏稻殼和排窯,這一層就需要茶碗24個,盞杯24個,匣缽48個!我和璟棠足足弄了兩天才排好呢!

      其實這已經是昨天的事了,今天我們已經開始要排最上層囉!這一層一落匣缽就是五件,六塊棚板,一塊擺四落,這總共二十四落乘以五,您算算,該有多少作品?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ongsir 的頭像
    wongsir

    洄瀾窯

    wo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