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圖片 002.jpg

      時間過得很快,搬來花蓮一轉眼間就快滿三年了(還差一個多月),而距離我柴窯釉燒動心起念的發想,更是超過十年了。這十幾年來,我為陶藝所做的付出和努力,幾乎都是為了柴窯釉燒的夢想而做;或者換個方式說,支持我在陶藝創作持續不斷的動力,就是柴窯釉燒。

      還記得當年在某次柴燒時和朋友聊起這想法的時候,朋友不置可否,因為當時台灣的柴燒還是停留在落灰和火痕的層次表現,奉日本柴燒為圭臬的年代(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,現在也還是一樣啊!哈哈!),開口閉口不是備前就是信樂,會有柴窯拿來釉燒想法的,不是瘋子就是笨蛋。

      可沒想到話才說完不到兩年,就聽到有陶友開始在金山北海一帶開始嘗試柴窯釉燒,而且成果斐然。而我,卻因為當時還在學校教書,沒有地方,也沒有經費自己蓋個柴窯,只能有一搭沒一搭的跟著一般柴燒窯,然後悄悄放上匣缽,裝上幾件作品進去燒,徒呼奈何啊!這心裡的嘔,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完!

      圖片 001.jpg 

      即便如此,我卻一點也不氣餒,我知道該我實現夢想的時間還沒到,是上天要給我考驗,畢竟太容易得來的成果,不會讓人珍惜。或者換個角度想,其實這些年來,我並沒有做白工,我不斷的在天然漿釉裡琢磨研發,甚至用電窯做過無數的實驗,對釉性的掌握和瞭解,對於此刻要做的柴窯釉燒,肯定有正面助益。甚至於看過別人失敗的例子,拿來當作自己未來調整改進的目標,多了思考,降低失敗的風險,說真的,也算是好事一樁,所以雖然輸在一個起跑點,可何嘗不是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?

       圖片 005.jpg

       而終於,再怎麼好事多磨,該是夢想實現的時候,總還是會到來,洄瀾窯的柴窯首燒,終於開始排窯了。

      雖然說排窯的第一天就碰到今年第一波寒流來襲,不但天氣變冷,還一整天都在下雨,但是對璟棠(我徒弟)和我來說,卻一點也不為意。我跟璟棠說:不知道該說你運氣是好還是不好,說好,是因為我準備了十幾年的柴窯釉燒,你才來三個月就碰上了;說不好,這生平第一次玩柴燒,碰到的就是這樣的大陣仗!

      其實甭說他了,就說我這做陶燒窯十來年,窯燒超過三千窯的老經驗,即使過去腦海中來回規劃許久的柴窯釉燒,真要動手做了,一樣還是手忙腳亂!

      怎麼說?首先,不同於一般柴燒,這所有坏體都得先素燒過再分類,然後入窯之前還得先上釉,上釉還要等它乾,乾了之後要檢查釉面才能排窯,這工序複雜,卻一道都不少(一般柴燒,土坯擺進去,擺穩就好,至於高低錯落,疏密間距做效果,那是排窯的窯技和功力囉!)。 

      圖片 003.jpg

      所以這才做了一早上呢,中午時分,璟棠說話了:老師,我知道為什麼一般外頭的柴燒窯不這麼做,因為,太累了!

      哈哈!這樣就喊累?還早呢!我忍不住潑他冷水,因為我估計以這樣排窯的速度,可能要排上一星期到十天,您看嘛,這一天下來,連一層都沒排好!更遑論開始點火燒窯。

      為什麼會這樣?道理很簡單,因為以前我的小窯容積是8000立方公分(20X20X20),而這柴窯是1000000立方公分,也就是說,這柴窯的容積是小窯的125倍,換句話說,柴窯燒一次作品的量,我用小電窯,一天燒一窯,要燒四個月!把四個月要燒的作品全部都上釉,您說要多久?甭說擺滿一窯了,這光是一層來燒茶碗,真要擺,可以擺上五十個!

      圖片 006.jpg

      當然,我不會就這樣一層擺上五十個,數量多少不是我的重點,我比較在意的是這柴窯本身就存在著高低溫差的問題,和小電窯最大的不同,就在柴窯的均溫性比較差,可這第一次燒,我也不知道何處會高溫,何處會低溫,就只能靠著自己的推測和請教作窯的廠商,然後在不同位置,放上不同溫差的釉藥。

      這和一般落灰柴燒又有些不同,因為落灰柴燒不上釉,只要考慮作品土胎適合之溫度即可,而我除了要考量土胎的耐溫度之外,還要考慮到釉藥溫度高低,因為低溫釉擺在高溫區肯定流釉沾黏,而高溫釉擺在低溫區,呵呵,那就沒熟啦!

      所以這又讓排窯的速度更慢了,因為一邊排窯一邊上釉還要一邊想........

      圖片 004.jpg  

      我手邊目前使用的釉藥並不多,青瓷的部分有黃金蜆青瓷和溫泉石青瓷,黑釉(天目)則是六龜天然漿釉和能量石調合釉,雖說只有四種,不過如果再搭上天青目瓷和水月天青,那就是九種了,一次上九種釉藥,說真的,那也夠嗆了!而上釉這部分,我徒弟的功力還不足,得我自己慢慢來。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圖片 007.jpg  

      所以昨天耗了一整天,就您眼前所見,連一層都沒擺滿(我原來的規劃是一天一層)。不過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,只要肯做,一定沒問題,反正我也不心急,畢竟十幾年都等了,不差這幾天。只是我腰傷還沒好,這彎腰舉重(棚板)一整天,呵呵,似乎有點不舒服呢!

      這最下層的作品沒有裝匣缽,因為我的柴窯屬於倒焰式,燃燒室在作品區的下方,落灰和溫度由上而下,所以底層的溫度最低,落灰也最少,所以選擇不放匣缽,些微的落灰,還會有助熔的效果,希望能燒出仿建窯灰被天目的味道。

      圖片 008.jpg

      今天還要繼續排,希望有了昨天的經驗,今天動作可以快一點,加把勁,看能不能把第二層排完,加油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ng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